法大大副总裁解析:产业互联网化中的电子合同

来源:法大大发布时间:2017-08-15 00:00:00

国家在鼓励互联网+的同时,也在倡导扶持实体经济。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下,大公司如海尔、西门子、通用、阿里巴巴、腾讯等,或传统行业龙头或互联网巨头,都在入局产业互联网+供应链金融领域。

传统产业如何互联网化?如何搭建产业互联网供应链服务平台?如何以产业互联网为交易场景切入金融服务?如何借力金融、技术推动产业链的发展? 


产业互联网将进入黄金十年

8月11日,万联网主办“2017产业互联网+供应链金融创新高峰论坛”,邀请近20位业界翘楚进行主题演讲及对话分享,解读2017年产业互联网及供应链金融走向及行业新趋势,分享前沿创新实践。法大大副总裁杨春光出席,分享《打造在线供应链金融契约生态》。

产业互联网(Industrial Internet)是从消费互联网引申出的概念,是指传统产业借力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智能终端以及网络优势,提升内部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,是传统产业通过“互联网+”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。

万联网创始人及总编蔡宇江在致辞中表示,中国消费互联网的市场已经基本上被BAT瓜分完毕,当下的产业互联网革命号角已经吹响,进入产业互联网的黄金十年。

产业链条复杂、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的传统产业,正在借力互联网手段对产业进行优化和重塑,同时延展供应链金融服务,丰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的融资渠道,打造基于真实交易、服务实体经济的供应链金融生态,真正实现资金流向实体经济,避免金融脱实向虚。


2020年,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

那么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空间有多大?其在美国的实践或可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观察窗口——供应链金融成为美国核心企业重要的盈利来源,如通用电气的金融业务便可占总收入的30%。

将视线拉回国内。一方面,金融管制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,众多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,可见国内供应链融资的诉求远高于美国;

另一方面,以互联网为特征的金融创新在国内如火如荼,已经引领世界潮流,创新工具施用于供应链,全面拓宽了资金来源,突破了美国模式下核心企业自身信用天花板的限制,令金融具备成为主业的可能。

多个预测数据指出,预计至2020年,中国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将达15万亿元。


金融科技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力量

然而,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,各类信息分散保存在各个环节,整个供应链信息不透明、不流畅,各参与主体难以了解交易事项的进展情况,不对称的信息影响了整个链条的效率,最终也导致整个供应链信用体系难以建立。

为了建立完备的供应链信用体系,金融科技由此出现。

法大大副总裁杨春光在分享《打造在线供应链金融契约生态》时表示,“随着供应链金融的迅速发展,在过去,互联网工具只是作为金融活动开展和管理的辅助手段;而现在,金融科技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力量。”

作为交易基础契约保障的电子合同,成为金融科技的发力点之一,以及企业“降本提效”的着眼点之一。线上化操作、真实性及安全性保障、具备法律效力,让电子合同替代传统签约习惯、助力产业效力提高成为可能。

“通过云服务、大数据和物联网打造智慧供应链,采用标准化、电子化、可流转且有法律效率的电子合同已是大势所趋。使用电子合同,供应链金融企业将能更加轻松地进行商品的供销存、流通管理,以及企业的资金流和信息流管理等,无论是供应环节,还是销售、流通环节,都能做到上下一致、有条不紊、资源快速合理分配。”杨春光补充道。

以法大大与阿里巴巴1688大企业采购平台的合作为例,通过将传统线上交易+线下纸质合同转为纯线上交易+电子合同签署,法大大有效简化了企业签约的流程。

助力企业“新采购”生态体系构建,电子合同或许只是其中的小小一环,然而君不见,阿里巴巴、微软(中国)、携程、同程旅游、统一集团、众安保险、美团网、51社保、金蝶云之家、积木盒子、投哪网、房多多、人人车、珍爱网等众多知名平台均已采用电子合同的产品或服务。

莫以其小而不为。